教會史略:香港基督教信義會救恩堂
香港信義會救恩堂教會發展簡史
本堂創立至今已有四十餘年之久。緣美國信義會為秉承基督徒的使命,集納奉獻部分經費組成差會,並培訓眾多會講中國話的男女宣教士差派到中國各省擔任傳福音的艱苦工作。聞說經有七八十年之久,幾經苦難在中國各地建立教會,開辦學校,以及社會福利各種工作,頗具成績。
自1949年中共取得政權後,在中國各地之美國宣教士紛紛撤退到香港待命。其中住在沙田道風山一帶有『豫中差會』(傳道地區為中國河南省一帶)監督貝約翰牧師,見由大陸逃難來港的難民人數日漸劇增,乃是傳福音的大好時機,故向美國總統會建議,由大陸撤退來港的宣教士,除部份返回美國外,餘均留港開始工作。
1951年『豫中差會』先後在沙田市區,銅鑼灣,曾大屋,馬鞍山一帶,租房屋設立佈道所,開始傳道工作。
差會中有一位女宣教士美藉羅教士,有使命感,終身奉獻為主傳福音,曾在大陸教會工作了三十多年,有極豐富的傳道經驗,充滿了由基督而來的愛心。她負責曾大屋佈道所傳道工作。數月間帶領了很多人到佈道所聽道,主日有牧師講道。後來羅教士又通過差會請一位中國女傳道張敬襄教士參與工作。羅教士退休返美國後,即由張教士負責曾大屋佈道所工作。張教士是上海市中華神學院畢業,前在大陸老河口教會工作多年,頗具傳道經驗,對聖經研究極有心得,新舊約聖經重要經文都能背誦,講解聖經精義,詳盡動聽,探訪又勤勞,實乃教會中不可多得的優秀傳教士。自此以後佈道所每年復活節,聖誕節都有慕道友經牧師考試而接受聖洗禮。約在1953年受洗教友(包括兒童)百餘人,年會中主禮牧師宣佈,請在成年教友中,選出七位參加執事部,正式成立了教會。教會名稱為『曾大屋信義會』(當時香港教會都以地方名命名,如沙田信義會,元朗信義會,北角信義會等等)這就是救恩堂前身教會的起源。
差會時代,受豫中差會創辦及轄管的曾大屋信義會,其堂會房租,水電,以及傳道人的薪金等各項開支全由差會負責,故堂會的人事,行政經費等亦全由差會主持。自貝約翰牧師退休返美後,擔任本堂禮牧師先後有美藉崔慕明牧師、聶爾生牧師。時在神學院進修的楊博文同學派來本堂實習工作,堂主任仍為張敬襄教士。
本堂前身『曾大屋信義會』遷堂經過:
約在1960年信義宗『日內瓦』總部派代表來香港視察,發覺所屬單位即『信義宗香港社會服務處』在沙田頭新村開辦的『信義學校』(本堂現址),不合宗旨,迫令停辦。社會服務處主任施同福牧師即向香港信義會總會監督(彭福牧師)洽購後,將沙田頭信義學校設備,產權,無條件轉讓給香港信義會接管,並承擔學校三年經費。總會監督為此事召開總務部會議,通過接管學校產業後,全權交給曾大屋信義會使用。並作堂會堂址。楊博文先生在神學院畢業,獲豫中差會推薦並經總會指派到沙田頭信義會擔任主任教師。
本堂由「沙田頭信義會」改為「香港信義會救恩堂」的經過:
約在1961年間,總會為了統一各會堂專用堂名,將所有用地方(區)名的堂會都規定改用「香港信義會OO堂」。並發信給各堂會自選三個堂名報請總會確定後起用。本堂經執事部會議通過選用「救恩」(我們得救本乎恩)另有「聖保羅」等堂名呈報總會。經總會校對各堂首選堂名無重覆,公函通告本堂用「救恩堂」代替「沙田頭信義會」為堂名。
本堂自曾大屋遷移沙田頭後,曾先後來本堂服務的「傳道人」述臟p下:
本堂自遷入沙田頭信義學校為堂址以來,學生家長來本堂聚會人數日漸增加。又以接受信義宗委託派發救濟物資的社會服務,吸引不少村民參加聚會。在校就讀學生又多數參加主日學。教會工作量大增,人手不夠用,故向總會申請增派男、女教師各一位前來本堂工作,不久總會即派信義聖經學院畢業的黃連中教師及黃美貞教士到本堂參與工作。
感謝神的恩典,本堂自增加倆位熱心愛主的傳道人,殷勤的,有計劃的,展開了工作。並邀請執事同工以及樂意奉獻的弟兄姊妹十餘人,組成探訪隊伍,分組到各村探訪。並藉教友家開家庭禮拜。又組成祈禱小組,專為患病的教友祈禱。蒙神的祝福,聖靈的引導,甚有功效。主日學的學生多,工作也很繁重,故加強培訓主日學的教員等工作。又選拔青少年組成詩班,由黃美貞教士負責培訓教唱工作,為本堂詩班立下良好基礎。(數年後本堂詩班曾到港、九、新界各友堂詩班獻詩演唱,頗受讚譽。)約一年後本堂主日崇拜,婦女會,青少年團契,以及每週三五晚上的查經班,祈禱會,尚有學道班等人數顯著增加。教會增長,主的名得榮耀。實乃本堂最興旺的時代。
好景不長,約三年教會人事有了變遷,楊博文教師,以及黃連中教師先後調職他就,離開了本堂。後由總會監督吳明節推薦在元朗生命堂任職的陳星五教師來本堂擔任教師。(擔任本堂聖禮之鄭錫牧師返挪威度假,總會即另選派徐立牧師擔任本堂聖禮牧師。)
陳星五教師在本堂工作約兩年後(在元朗生命堂工作經年)由本堂參照教會章程所定,報請總會授牧師職。陳牧師熱心愛主,在本堂工作多年,除教會聖工外還要兼管學校事務,任勞任怨,倍受辛勞。陳師母除協助教會探訪,婦女會等工作外,因其係師範學校畢業,有教學經驗,故對學校教務貢獻甚多。
1969年9月陳牧師患肝病入住九龍伊利沙伯醫院不幸去世。由總會及本堂執事部組成治喪委員會安葬在道風山。陳星五牧師在職期間,王美貞教士因與在台灣教會工作之湛牧師結婚後移民美國而離職。王教師離職後,總會差派一位年長的居潔民教士前來本堂工作。又陳牧師息勞歸主後,當時以總會尚無專任監督制度,兼任監督均以本身工作單位為重心,對教會及各堂會均無整體計劃培訓人才,多年來藉教會獎學金送往美國留學數十人中而返回香港教會工作者少之又少,現任牧師都有工作崗位,神學院亦未屆滿畢業之期,又以正實施自立自養計劃中之鄉村教會,請r道人十分困難。本堂執事部代表曾多次向總會監督請命均無結果。
本堂教友張子元弟兄於年前神學院畢業後受聘道風山教會任職宗教研究工作,時常來參與本堂主日崇拜或間中講道,執事部經徵求其同意,報請總會委任張子元弟兄任本堂義務主任教師,並由時任總會監督之郭承恩牧師前來本堂參加主日崇拜後為張子元教師按手授聖職禮。感謝神的恩典,在本堂最需要傳教師中為我們安排張子元教師來本堂服務。張教師除了在道風山作研究工作外,還要兼顧本堂聖工,其為基督的教會所作的奉獻及勞苦,在主堶惇O不會徒然的。張子元教師兼理本堂聖工數月後,因其獲得獎學金到日本留學,張教師即徵得尚在神學院進修並於1968年4月1日派來本堂實習工作有一年多的卜榮華教師之同意後,再經執事部會議通過,並請總會批准由卜教師代理本堂主任教師工作。期間僅支部份車馬費。卜教師於1972年6月神學院畢業後即正式就任本堂主任教師。於1974年2月24日在本堂舉行牧師及兩位長老授職典禮,完成了本堂創立以來聖職人員全備的教會。
卜牧師自1968年來本堂由實習工作開始做起,服務本堂經有廿五年之久。因當時教會正實施自立自養計劃,受經費所限,實無法請多一位傳道人分擔工作。教會一切聖工,全由卜牧師一人承擔,連打掃清潔,為園內花草樹木澆水,整理聖經,詩歌,搬移^椅,聚會用的茶水等都要親自去做,雖有賢淑的卜師母以及部份肢體分擔外,牧師也倍受勞苦。又本堂在實施自養計劃中對牧師薪金間中也有未能按照規定發給給時,牧師尚能同情堂會實際困難而樂意接受。
1986年總會在秦石h開辦「信義青年中心」為社區服務,並將傳道工作交給本堂負責。經執事部開會商討決議,聘請一位較有經驗的傳道教師開展秦石佈道所的新工作。後經卜牧師向神學院,各堂會多處徵求,終以請到於1983年5月自神學院畢業後並於7月間受聘在上水活水堂任職兩年多的鄧慶森教師同意接納新工作。鄧牧師於1986年4月1日受騁前來本堂工作。即擔任秦可佈道所主任教師。另經執事部選五位熱心服事聖工的肢體組成委員會,協助鄧教師展開佈道所傳道工作。感謝神的恩典秦石佈道所的工作開展以來,尚稱順利。1993年卜牧師退休,鄧教師被按立牧師,除主理佈道所的工作外,還要推展本堂各項聖工,工作都很繁重。後來,本會聘請譚寶玉教師幫助聖工,譚寶玉教師於1995年起全心投入佈道所工作,佈道所亦於本年正式獨立。1999年6月鄧牧師離任,9月由黃建楠牧師接任堂主任。2001年9月卜莎崙教師自信義宗神學院畢業,回到母會牧會,只可惜黃牧師因個人理由於2001年年底離任。
本堂籌建禮拜堂的過程及展望:
本堂在實施自立自養計劃中,因鑒美國總會有承擔堂會建堂的協議起見,即經執事部推薦人選組成建堂委員會,並以具體計劃利用本堂現址改建禮拜堂,並請則師繪圖,列製建堂預算,呈報總會,經總會董事會通過後轉送到美國總會備案。另在本堂報告,請各肢體為建堂基金奉獻。又請總會具函大埔理民府批准本堂改建計劃。事後不久,有美國差聯總會主席孔牧師前來香港訪問教會,總會監督吳明節牧師特別安排陪同孔牧師前來本堂參觀訪問,吳牧師提到本堂建堂計劃,承孔牧師允諾支援。又本堂在等候理民府消息中,又想到在改建期中聚成了問題,故由執事部具函報請總會,本堂曾在第一城購置樓宇,作為本堂改建新堂期中臨時聚會之用。又前有孔牧師之承諾,很快就承美國總會匯款交由總會代購第一城樓宇。經執事部議決建堂未動工前,先將第一城裝修妥即開辦佈道所,數年後成績不理想,實因乃住宅樓宇所限制故也。後以颱風將牧師住宅吹壞,經執事部同意將第一城樓宇暫作牧師住宅之用,隨卜牧師退休後,第一城賣出作建堂經費。惜在政府正發展沙田期中,理民府尚未有答覆,數年間本堂批具函移多次送請總會並由總會代發信給理民府,最後答覆是,可保持原地段使用權,但不可改建。因建堂計劃被理民府拖延太久,又以人事,環境變遷很大,想在本堂原地改建新堂機會不大。現經本堂建堂委員會批具新計劃,因鑒於堂會破落不堪,於1998年花了250萬重新裝修,以配合新城市之風貌。